自新冠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下,口罩、消毒液成了人们居家出行的必备品,每个人的出行轨迹也成为了防疫工作的关键一环。医疗机构作为应对各类疾病的最前沿阵地,既要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又要严防严控疫情抬头。完善核酸检查、限制出行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医不便。因此,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对需要终生随诊的肿瘤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疫情严峻时期的短暂延缓手术,以及常态化防控阶段的患者失访,都影响着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不仅如此,可能由于肿瘤本身,也可能由于治疗方案导致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低下,使得癌症患者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及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本文旨在讨论新冠肺炎对恶性肿瘤患者群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李岳(吴玉梅知名专家教授团队)

审校:吴玉梅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

 

背景

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高感染率及高致病性使得疫情迅速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广泛爆发,引发了全球公共卫生危机。2020年1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截至日前,全球共累计确诊病例约1亿2335万,累计死亡病例278万。


1.png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相应的封闭措施,诸如封闭机场、港口等,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出行的临时性政策。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人们默契地减少不必要的就医。与此同时,防控疫情也占用了一定的医疗资源,导致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无法得到原有的医疗护理。对于这部分依赖随访的医院“常客”来说,一系列应对疫情的举措,或可成为延误诊疗的隐患。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仍然是第二大死因。在非传染性疾病(NCDs)中,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6年我国癌症患者的死亡率约占慢性NCDs的36.2%,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至2018年,我国癌症患者数量高达428万,占全球23.7%。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的治疗依赖于周期性的放疗和化疗,出行的限制及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部分患者的周期治疗得不到保证。同时,癌症患者在新冠病毒面前更加脆弱,主要表现在相比普通人群更加易感,以及感染后的重症疾病率及死亡率更高。因此,如何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对癌症患者进行妥善管理有待进一步讨论。


2.png


疫情下的癌症患者

 

各种人群对于新冠病毒的易感性不同,已知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根据最新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活动性肿瘤也是一项易感因素。全球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癌症患者似乎更易感染新冠病毒。Yu J等的研究发现,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肿瘤科收治的1524例患者中,12例(0.79%)为新冠肺炎,同期武汉普通人群中的感染比例为0.37%(OR=2.31,95%CI 1.89~3.02)。

 

Liang W等的研究中,来自全国575家医院的1590例新冠肺炎病例经过分析后发现,有18例(1%,95%CI 0.61~1.65)同时患有恶性肿瘤,这比普通人群中罹患恶性肿瘤的比例更高。根据2015年癌症流行病学统计,普通人群中罹患恶性肿瘤的比例为0.29%。

 

不仅如此,同时罹患癌症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比普通人群有更高的不良结局风险,如转入ICU、使用机械通气或死亡。并且有研究显示,患者在14天内进行过抗肿瘤治疗,将显著增加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于恶性肿瘤本身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也可能是由于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方案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更加严峻的是,疫情造成的社会影响反过来会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流程中,手术、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及随访均因疫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延误。这些治疗上的延误会直接导致病情进展或埋下隐患。

 

现如今,国内疫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各大医疗机构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常规工作,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需求基本可以满足。对于需要辅助治疗随访的患者,可以合理利用视频或电话加强患者的宣教及追访,促使患者本人更多地参与到疾病管理与控制中来。提供完善的病历资料而后指导其就近就医,或可解决一部分就诊地变动患者的随诊难题。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随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且癌症患者是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医院作为人群密集地,是重点防控的“传播途径”。做好院内防控,追踪掌握每位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入院的新冠筛查项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如此,医护人员的防控筛查也是重中之重。在疫情大爆发时评估患者病情,选择性地减少就医或许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建议对每位患者单独评估推迟治疗的风险和获益,来确定进一步的诊疗计划,必要时应考虑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地区推迟放疗、化疗及一些手术。在现今这种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在充分筛查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后,应恢复对肿瘤患者的积极治疗,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强的保护,在降低每间病房的床位数量、减小密集程度的基础上提供常规医疗支持,改善预后。

  

癌症患者合并新冠肺炎的治疗


对于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症患者来说,需要将治疗病毒感染放在首位。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有经批准的针对新冠肺炎的特异性药物上市。控制病情发展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对症治疗及良好的护理。

 

正因如此,在治疗病毒感染的同时,应考虑给予比普通患者更加严密的监测治疗,尤其是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如高龄及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同时应避免一些会导致免疫抑制的治疗方案。在还没有可靠的临床试验结果之时,不推荐在抗病毒感染时使用抗肿瘤药物,避免一些不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患者在新冠肺炎康复后应积极评估,尽快恢复癌症治疗,以降低癌症死亡风险。

  

小结

 

在全国动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许多医院的肿瘤病房被临时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隔离病房,医疗资源也向应对此次疫情倾斜。且因限制出行等疫情防控举措,许多异地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无法继续在原医疗机构治疗、当地医疗机构也不具备治疗条件的情况。因此,在疫情后可能出现癌症患者死亡率的上升。在我国国内疫情控制平稳的当下,建议患者在保证严格自身防护的情况下,积极恢复治疗,以降低癌症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新冠病毒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也为减轻疫情反弹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在全球疫情继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在防控疫情不松懈的基础上,做好“持久战”的准备,继续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高质量的医疗支持,这样的平衡点值得去摸索。不仅如此,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支持在因疫情延误治疗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从这次疫情爆发中学到的经验,或可为今后某些传染病流行地区的医疗机构提供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1. ZhouF, Yu T, Du R,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of adult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20; 395 (10229): 1054-62.

2.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68(6): 394-424.

3. Cancer country profile 2020 -GLOBAL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cancer/country-profiles/CHN_2020.pdf?ua=1 

4. Cancer Country Profile 2020 - CHINA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cancer/country-profiles/Global_Cancer_Profile_2020.pdf.

5. Yu J, Ouyang W, Chua MLK, Xie C.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 Wuhan, China. JAMA Oncology. 2020;6(7).

6. Liang W, Guan W, Chen R, et al. Cancer patients in SARS-CoV-2 infection: a nationwideanalysis in China. The Lancet Oncology. 2020; 21(3): 335-7.

7. Zhang L, Zhu F, Xie L,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infected canc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in three hospitals within Wuhan, China. Annals of Oncology. 2020; 31(7): 894-901.

8. Young BE, Ong SWX, Kalimuddin S, et al.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Course of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Singapore. Jama. 2020; 323(15).

9. Yang X, Yu Y, Xu J, et al.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SARS-CoV-2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single-centered,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20; 8(5): 475-81.

10. Zhang J-j, Dong X, Cao Y-y,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40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Wuhan, China. Allergy. 2020; 75(7): 1730-41.

11. Xu X-W, Wu X-X, Jiang X-G, et al. Clinical findings in a group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outside of Wuhan, Chin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Bmj. 2020.

12. Huang C, Wang Y, Li X,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395(10223): 497-506.

13. Shi H, Han X, Jiang N, et al. Radiological findings from 81 patients with COVID-19 pneumonia in Wuhan, China: a descriptive study.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20(4): 425-34.

14. Ai T, Yang Z, Hou H, et al. Correlation of Chest CT and RT-PCR Testing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China: A Report of 1014 Cases. Radiology. 2020.



3_副本.jpg

吴玉梅,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主任。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产学会外阴阴道疾病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会长。

擅长领域: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宫颈癌放射敏感及放射抵抗机制、妊娠合并宫颈病变的筛查策略、妇科恶性肿瘤的预防。

科研成果:发表妇科肿瘤相关SCI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个人荣誉:全国医德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


4_副本.jpg

李岳,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从师吴玉梅教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学。

 

吴玉梅教授妇科肿瘤知名专家团队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是国家重点科室,每年诊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上千例,拥有北京市唯一的妇科肿瘤临床及组织样本库。是全国少数可进行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等综合性治疗的科室。目前拥有多项国际及国家临床试验进行中。


吴玉梅教授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妇科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等疑难杂症相关研究,擅长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子宫恶性肿瘤、卵巢良恶性肿瘤以及妊娠期合并妇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产学会外阴阴道疾病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会长等职务,国务院特贴专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SCI 文章30余篇,多次获得妇幼健康科技成果奖和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获得的个人荣誉包括全国医德标兵、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等。


吴玉梅教授领衔的妇科肿瘤知名专家团队,成员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10余名,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致力于各种妇科肿瘤及疑难病例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