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宫内膜样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
子宫内膜样癌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60%~65%。子宫内膜样癌通常表现腺性或绒毛腺管状结构,伴有拥挤复杂的分支结构。核非典型性常为轻度至中度,核仁不明显,但分化差的癌除外。核分裂指数变化很大。间质浸润是区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与AH/EIN的关键,表现为缺乏分隔间质(腺体融合或筛状结构)、子宫内膜间质改变(促结缔组织反应)或乳头状结构(绒毛腺性结构)。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10%~25%的子宫内膜样癌可见到灶性鳞状分化。鳞状分化灶可位于间质交界处,或呈桑椹状,桥接相邻腺体。对鳞状分化的识别非常重要,必须与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时所描述的实性生长区域相鉴别。子宫内膜样癌伴分泌性改变:典型的伴有分泌改变的子宫内膜样癌几乎总是高分化癌。这种现象偶可见于年轻的生育期女性,或接受孕激素治疗者,但多数为绝经后且未接受孕激素治疗者。分级: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学分级主要依据肿瘤中的实性范围来分级,以帮助判断预后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标准如下:1级:实性生长区≤5%;2级:实性生长区占6%~50%;3级:实性生长区>50%。表现为3级核的区域超过瘤体50%者更具侵袭性,这样的肿瘤在分级时应上升1级。
(2)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
黏液性癌衬覆一致的黏液柱状上皮,复层排列轻微。黏液表现为嗜碱性小球,或为稍淡染的颗粒状胞质,黏液卡红和CEA阳性,有丝分裂活性低。肌层浸润一般仅限于内1/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子宫颈管内膜癌。在绝经或围绝经期女性的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子宫内膜间质,增生的黏液性病变常难以与非典型增生和高分化子宫内膜癌鉴别。若存在腺体融合或筛状结构,即使细胞学非典型性轻微,也应诊断为癌。
(3)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
浆液性癌可表现为复杂的乳头和(或)腺性结构,伴有弥漫而显著的核多形性。浆液性癌多有TP53突变,因此p53异常表达(至少75%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或完全不表达),有助于与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鉴别,后者常呈野生型TP53的表达模式,表现为不足75%的瘤细胞不同程度阳性表达p53,但少数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也可伴有TP53 突变。Ki-67指数非常高者倾向于浆液性癌,但与TP53 突变一样,也不能完全除外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一部分子宫内膜样癌中可 以伴有浆液性癌,称为这混合性浆液性-子宫内膜样癌,其预后取决于其中的浆液性癌成分。子宫内膜浆液性上皮内癌(SEIC)常直接发生于息肉表面或萎缩性子宫内膜中,但不出现子宫肌层及间质侵犯,这些异型肿瘤细胞对TP53呈强阳性表达,这种癌细胞也可脱落并发生子宫外广泛转移。SEIC 并非为子宫浆液癌的癌前病变,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手术后的临床分期,临床需要按浆液性癌来处理。
(4)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
透明细胞的特征是出现多角形或鞋钉样细胞,胞质透明,少数为嗜酸性胞质,这些细胞排列成管囊状、乳头状或实性结构。约2/3的病例可见胞外致密的嗜酸性小球或透明小体。透明细胞癌倾向于高度恶性,组织学上不再进行分级,诊断时常处于晚期病变。
(5)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us)具有神经内分泌形态学表现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分为两大组:低级别神经内分泌肿瘤,其组织学表现为类癌,形态同胃等器官发生在同名肿瘤;高级别神经内分泌癌,又分为两种类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前者类似于肺小细胞癌,后者细胞大,多角形,核空泡状或深染,单个显著核仁,有丝分裂活性高,可见广泛的地图状坏死。
(6)混合细胞腺癌是指混合有2种或2种以上病理类型的内膜癌,至少有1种是Ⅱ型子宫内膜癌。并且第二种成分至少要达到5%。此类型的内膜癌的预后取决于混合成分中的高级别癌的成分,即使只有5%的浆液性癌混合在普通型的内膜样腺癌中,预后仍然较差。
(7)未分化癌和去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and dedifferentiated carcinoma)子宫内膜未分化癌是一种没有分化方向的上皮性恶性肿瘤。细胞缺乏黏附性,大小相对一致,小至中等大小,成片排列,无任何明显的巢状或小梁状结构,无腺样结构。大多数病例核分裂像>25个/10HPF。在背景中偶可见到多形性核。去分化癌由未分化癌和FIGO1级或2级子宫内膜样癌混合构成。分化型子宫内膜样成分一般衬覆于子宫腔面,而未分化癌成分在其下方生长。